《我們的國家公園》:用鏡頭尋找人與自然的“焊點”
■本報記者 衛中
鏡頭從樹底上搖,到離地數米的一個樹洞時,恰好一隻可愛的鼯鼠腦袋探出頭來,和觀衆的“視線”對上了——有B站用戶在評論區寫道:“太絕了!彷彿小動物是請來的演員。”日前,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指導,B站出品的紀錄片《我們的國家公園》開播後迅速登上B站熱門紀錄片榜單第三的位置,觀衆給出9.6分。
國家公園是中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之一。《我們的國家公園》以中國首批五大國家公園爲主題,從大熊貓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東北虎國家公園到武夷山國家公園,用鏡頭帶領觀衆走進自然,走進國家公園,領略生命的力量。“雖然這部紀錄片中沒有拍攝人,但國家公園依然是人的願景——以人的離開,換取更長久的共存。”《我們的國家公園》總導演曾海若表示,在鏡頭背後的“會顫動的心”,纔是每個人能與自然連接的“焊點”。
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動植物的生存智慧
跟隨《我們的國家公園》的鏡頭,觀衆來到中國的西南,一道道崇山峻嶺將大地分割。山脈形成天然的屏障,庇護着全球僅有的近兩千只野生大熊貓。這片土地也因它們得名——大熊貓國家公園。這裡的竹林哺育着剛剛脫離母乳正在學習覓食的熊貓幼崽,也爲已經18歲相當於人類古稀高齡的老年熊貓提供尚能咀嚼的新鮮嫩竹。一隻只可愛的大熊貓在屏幕裡嬉戲打鬧,觀衆在彈幕裡刷着“太可愛了”。
但是大熊貓並非唯一的主角,大熊貓國家公園懸殊的海拔落差形成了多樣的小氣候,各類珍奇物種都能各得其所。夜色中,一隻四個月大的紅白鼯鼠外出覓食,儘管剛剛斷奶不久,但它已經知道咬斷遮擋空中滑翔路線的樹杈,從一棵樹上滑翔到另一棵樹上獲取豐美的果實。2000萬年前原產於歐洲的紅白鼯鼠,因爲森林植被不斷退化,生活區域不斷退縮,如今,大熊貓保護區裡高大的喬木林是它們生存的樂園;這裡的植物也很奇特——杓蘭,一種“詐騙”植物,它進化成類似於蜂巢的形狀,引誘憨憨的熊蜂鑽入其中,起到傳授花粉的作用;瀕危滅絕的朱䴉,在其他地方早已經難覓蹤跡,但是攝製組竟然拍攝到它們外出覓食的場景。
2022年高分紀錄片《衆神之地》談的是人與自然的故事,此次原班人馬打造的《我們的國家公園》依然堅持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動植物的生存智慧。對於這種創作手法,曾海若解釋說:“因爲動植物都有着與人類相同的‘願望’——就是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喜歡的地方,生活下去。”
中國自然類紀錄片發展狀況的一個“切片”
打開各大視頻平臺的紀錄片榜單,以《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爲代表的海外自然類紀錄片長期位居前列,而鮮見中國的自然類紀錄片。對此現狀,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韓飛曾撰文表示:“自然類紀錄片過去是我國紀錄片創作中的短板,但在‘美麗中國’建設背景下正迎來突破式發展。”
自然類紀錄片本身凝聚着中國人的自然觀、美學觀、生態文明觀等文化和價值承載;而自然類紀錄片在國際傳播中屬於文化折扣率較低的題材類型,可以說,自然類紀錄片不僅有滿足本國觀衆的基本需要,也有國際傳播的現實價值。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國家公園》就受到不少業內人士關注,其後續的觀衆口碑以及播放熱度可以作爲觀察中國自然類紀錄片市場發展狀況的一個“切片”,爲此類作品內容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經驗。